人们总把“成绩优秀、老实、听话、律己甚严、进取心和自尊心较强、善于反思”的孩子看做“好孩子”。不可否认,“好孩子”的优势较为明显,大多数“好孩子”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也比较强。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“好孩子”身上的一些案例让人震惊:清华大学博士生董秀海杀人,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跳楼……我们不能说这些“好孩子”不优秀,但是发生在这些“好孩子”身上的悲剧却值得我们特别关注。
心理测试表明,不少成绩优秀的“好孩子”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:自视甚高,过度压抑,信心缺乏,心境愁闷,易焦虑,不善交,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等。湖北省教科院重点课题之一、已持续研究4年的武汉六中“好学生”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显示,人们公认的“好孩子”中,近三成存在心理问题,超过12%的学生存在由嫉妒发展成的“敌对情绪”,超过1%的人存在强迫症症状。
“好孩子”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,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“一俊遮百丑”导致“好孩子”心理健康教育上的“真空”。教师的视线常常被几个“问题学生”牵引,而往往忽视了各方面比较优秀的“好孩子”。另外,学校、家庭包括社会偏重智育,以学习成绩论英雄,对“好孩子”的过度溺爱又让他们产生了太强的优越感,事事以自我为中心,变得骄横、自私自利,缺乏感恩之心,不懂得回报他人,对自己的社会定位缺乏清醒认识,总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问题,适应不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。因为长期生活在肯定与表扬的环境中,“好学生”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,心理承受力较差。
“好孩子”面临的压力大,教师、家长、社会对他的期望值高,当其从封闭的环境走入开放环境后,如从中学走进大学,从大学步入社会,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、家庭背景的巨大反差、灯红酒绿的社会,极易造成心理失衡,产生诸如失落、自卑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此
1(责任编辑:zxwq)